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

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
﹝出法華玄義﹞ 梵語三昧, 華言正定。 二十五三昧破前二十五有者, 約理對治, 隨義以立名也。 蓋欲、 色、 無色三界, 雖苦樂不同, 然實有生死執著, 故以此無垢等三昧之法, 一一破之, 令諸眾生, 出於諸有也。 〔一、 無垢三昧, 破地獄有〕, 謂菩薩由淨諸業惑, 證於無垢三昧。 愍彼眾生, 受於地獄之苦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修行, 出離重垢所報之處也。 (重垢即惡業, 報處即地獄也。 ) 〔二、 不退三昧, 破畜生有〕, 謂菩薩修於持戒禪定, 破諸惡業, 自獲不退, 證於不退三昧。 愍彼眾生, 受畜生苦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遠捨諸惡, 永不退失善道也。 〔三、 心樂三昧, 破餓鬼有〕, 謂菩薩修戒定慧, 破諸惡業, 證於心樂三昧。 愍彼眾生, 受餓鬼苦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遠離諸惡而生喜樂也。 〔四、 歡喜三昧, 破阿修羅有〕, 梵語阿修羅, 華言無端正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破於惡業等怖, 證於歡喜三昧。 愍彼眾生, 受阿修羅苦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離諸猜疑怖畏也。 〔五、 日光三昧, 破弗婆提有〕, 梵語弗婆提, 華言勝, 即東洲也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獲一切智光, 破諸惡業無明等闇, 證於日光三昧。 愍彼東洲眾生, 受諸生死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破諸惡業等闇, 而得出離也。 〔六、 月光三昧, 破瞿耶尼有〕, 梵語瞿耶尼, 華言牛貨, 即西洲也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獲一切智光, 破諸惡業無明等闇, 證於月光三昧。 愍彼西洲眾生, 受諸生死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破諸惡業等闇也。 〔七、 熱焰三昧, 破鬱單越有〕, 梵語鬱單越, 華言勝處, 即北洲也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破諸我執, 證於熱焰三昧。 愍彼北洲眾生, 計著於我, 永執難化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遠離妄我, 計執不生, 而得出離也。 〔八、 如幻三昧, 破閻浮提有〕, 梵語閻浮提, 華言勝金洲, 即南洲也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破諸虛幻惑業, 證於如幻三昧。 愍此南洲眾生, 果報雜雜, 壽命不定, 猶如幻化。 故以此三昧, 令其破於諸幻而得出離也。 〔九、 不動三昧, 破四天王有〕, 四天王者, 東方持國天王、 南方增長天王、 西方廣目天王、 北方多聞天王也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破諸煩惱散亂, 證於不動三昧。 以此天游行世間, 則有果報惑業等動故, 以此三昧, 令其悉破諸動惑業, 亦得證此也。 〔十、 難伏三昧, 破三十三天有〕, 三十三天, 即忉利天也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破一切惑業, 證於難伏三昧。 以此天是地居之頂, 果報惑業, 難以折伏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破諸難伏, 亦得證此也。 (梵語忉利, 華言三十三。 ) 〔十一、 悅意三昧, 破焰摩天有〕, 焰摩, 梵語具云須焰摩, 華言善時分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破諸煩惱, 證於悅意三昧。 以此天處空為悅, 而未有上界不動等悅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捨離空處之悅, 而證不動等悅也。 〔十二、 青色三昧, 破兜率陀天有〕, 梵語兜率陀, 華言知足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破諸煩惱, 證於青色三昧。 以此天果報, 宮殿服玩一切皆青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捨離一切煩惱, 亦得證此也。 〔十三、 黃色三昧, 破化樂天有〕, 謂菩薩修戒定慧, 破諸煩惱, 證於黃色三昧。 以此天果報, 宮殿服玩一切皆黃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捨離一切煩惱, 亦得證此也。 〔十四、 赤色三昧, 破他化自在天有〕, 謂菩薩修戒定慧, 破諸煩惱, 證於赤色三昧。 以此天果報, 宮殿服玩一切皆赤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捨離一切煩惱, 亦得證此也。 〔十五、 白色三昧, 破初禪有〕, 初禪即色界天也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證於白色三昧。 以此天果報, 一切皆白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捨離一切煩惱, 亦得證此也。 〔十六、 種種三昧, 破梵王有〕, 梵王亦色界初禪天也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證於種種三昧。 以此天主, 領大千世界, 種類既多, 果報不等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捨離種種果報, 亦得證此也。 〔十七、 雙三昧, 破二禪有〕, 二禪亦色界天也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證雙三昧。 以此天獨有內淨支、 喜支二種定相, 即果報雙, 而未見雙空、 雙假、 雙中之理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捨離淨喜, 而證雙空等也。 (雙空者, 謂見、 思二惑俱空也。 雙假者, 謂見假、 思假, 即見、 思惑, 以此惑體虛假不實故也。 雙中者, 謂破見、 思惑, 同入中道也。 ) 〔十八、 雷音三昧, 破三禪有〕, 三禪亦色界天也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證於雷音三昧。 以此天禪樂最深, 如冰魚蟄蟲, 著於果報之樂。 故以此三昧而驚駭之, 令其捨離諸樂, 亦證於此也。 〔十九、 注雨三昧, 破四禪有〕, 四禪亦色界天也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證於注雨三昧。 以此天如大地具諸種子, 若不得雨, 善芽不生, 故以此三昧之雨, 令其發生三諦之種, 亦得證此也。 (三諦者, 真諦、 俗諦、 中諦也。 ) 〔二十、 如虛空三昧, 破無想天有〕, 無想亦色界天也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證於如虛空三昧。 以此天一期, 心想不行, 妄計果報非空, 而為涅槃。 故以此三昧, 破彼非空, 令其起修空淨之行, 亦得證此也。 (梵語涅槃, 華言滅度。 一期者, 從生至死也。 ) 〔二十一、 照鏡三昧, 破阿那含天有〕, 梵語阿那含, 華言不還。 即第三果, 生於色界之天也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證於照鏡三昧。 以此天雖得無漏淨色, 但是果報之淨, 未獲究盡色空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破彼報淨之色, 究竟真空之理, 亦得證此也。 〔二十二、 無礙三昧, 破空處有〕, 空處即無色界天也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證於無礙三昧。 以此天得出色籠, 果報無礙, 未是空假中無礙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捨離果報, 亦得證此也。 (色籠者, 謂色界色質籠罩也。 空假中即三觀也。 離性離相之謂空, 無法不備之謂假, 非空非假之謂中也。 ) 〔二十三、 常三昧, 破識處有〕, 識處, 亦無色界天也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證常三昧。 以此天以識相續不斷為常, 此乃定報, 即非無為等常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捨離定報之常, 亦得證此也。 〔二十四、 樂三昧, 破不用處有〕, 不用處, 又名無所有處, 亦無色界天也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證樂三昧。 以此天厭識處無邊, 入無所有處, 以此處如癡, 癡故是苦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捨離於癡, 亦得證此也。 〔二十五、 我三昧, 破非想非非想處有〕, 非想非非想處, 亦無色界天也。 謂菩薩修戒定慧, 證我三昧。 以此天居無色界頂, 謂是涅槃果報, 猶有細煩惱等惑, 而不自在, 故以此三昧, 令其捨離煩惱, 亦得證此也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но решить контрольную?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